首页
电影
游戏
小说
动漫
人物
发文章
风轻云淡
主页
热度
245704
访问量
245624
第六节·滋补剂
清燥养营汤滋阴润燥法俞氏经验方载吴又可《温疫论》鲜生地(五钱至八钱)知母(三钱)归身(一钱)新会皮(钱半)生白芍(二钱至三钱)花粉(三钱)生甘草(八分)梨汁(两瓢冲)【秀按】吴氏谓数下后。两目加涩。舌肉枯干。津不到咽。唇口燥裂。缘其人阳脏多火。重亡津液而阴亏也。故君以地、芍、归、甘。养营滋液。即臣以
风轻云淡
1年前
246
0
第五节·清凉剂
玳瑁郁金汤清宣包络痰火法俞氏经验方生玳瑁(一钱研碎)生山栀(三钱)细木通(一钱)淡竹沥(两瓢冲)广郁金(二钱生打)青连翘(二钱带心)粉丹皮(二钱)生姜汁(两滴冲)鲜石菖蒲汁(两小匙冲)紫金片(三分开水烊冲)先用野菰根二两。鲜卷心竹叶四十支。灯心两小帚(约重五六分)用水六碗。煎成四碗。取清汤分作二次煎
风轻云淡
1年前
302
0
第四节·温热剂
藿香正气汤温中化浊法俞氏经验加减方杜藿梗(三钱)薄川朴(钱半)新会皮(二钱)白芷(二钱)嫩苏梗(钱半)姜半夏(三钱)浙苓皮(四钱)春砂仁(八分,分冲)【秀按】吾绍地居卑湿。时值夏秋。湿证居十之七八。地多秽浊。人多恣食生冷油腻。故上吸秽气。中停食滞者甚多。方以藿、朴、二陈、温中为君。臣以白芷砂仁。芳香
风轻云淡
1年前
239
0
第三节·攻下剂
调胃承气汤缓下胃腑结热法俞氏经验方生锦纹(一钱酒浸)清炙草(五分)鲜生姜(一片)元明粉(五分)大红枣(两枚)【秀按】调胃者。调和胃气也。大黄虽为荡涤胃肠之君药。而用酒浸。佐甘草者。一藉酒性上升。一藉炙草甘缓。皆以缓大黄之下性。然犹恐其随元明粉咸润直下。故又使以姜枣之辛甘。助胃中升发之气。元明粉之分量
风轻云淡
1年前
285
0
第二节·和解剂
柴胡枳桔汤和解表里法轻剂俞氏经验方川柴胡(一钱至钱半)枳壳(钱半)姜半夏(钱半)鲜生姜(一钱)青子芩(一钱至钱半)桔梗(一钱)新会皮(钱半)雨前茶(一钱)【秀按】柴胡疏达腠理。黄芩清泄相火。为和解少阳之主药。专治寒热往来。故以之为君。凡外感之邪。初传少阳三焦。势必逆于胸胁。痞满不通。而或痛或呕或哕。
风轻云淡
1年前
330
0
第一节·发汗剂
苏羌达表汤辛温发汗法俞氏经验方苏叶(钱半至三钱)防风(一钱至钱半)光杏仁(二钱至三钱)羌活(一钱至钱半)白芷(一钱至钱半)广橘红(八分至一钱,极重钱半)鲜生姜(八分至一钱)浙苓皮(二钱至三钱)浙绍卑湿。凡伤寒恒多挟湿。故予于辛温中佐以淡渗者。防其停湿也。湖南高燥。凡伤寒最易化燥。仲景于辛温中佐以甘润
风轻云淡
1年前
568
0
第二章·六经方药
百病不外六经。正治不外六法。按经审证。对证立方。六法为君。十法为佐。治寒伤已无余蕴。虽然。病变不常。气血有素。穷不常之病变。须门门透彻。葆有素之气血。要息息通灵。斯可言医治之方药矣。姑详述之。【秀按】后汉张仲景着《伤寒杂病论》。传一百一十三方。方方皆古。立三百九十七法。法法遵经。又以六经钤百病。为不
风轻云淡
1年前
209
0
第十节·六经总诀
以六经钤百病。为确定之总诀。以三焦赅疫证。为变通之捷诀。【秀按】病变无常。不出六经之外。《伤寒论》之六经。乃百病之六经。非伤寒所独也。惟疫邪分布弃斥。无复六经可辨。故喻嘉言创立三焦以施治。上焦升逐。中焦疏逐。下焦决逐。而无不注重解毒。确得治疫之要。【廉勘】俞东扶曰。《内经》云、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。是
风轻云淡
1年前
267
0
第九节·用药配制法
麻黄配桂枝。重剂发汗。苏叶合葱豉。轻剂发汗。柴胡配黄芩。固为和解。麻黄合石膏。亦为和解。蝉蚕配生军。为升降和解。茹橘合苏枝。是旁达和解。元明粉配白蜜。急性润下。陈海蛇合地栗。慢性润下。楂曲配制军。是下食滞。桃、红合醋军。是下瘀积。礞、沉配制军。是下痰火。遂戟合制军。是下水积。黄配当归、苁蓉。是润下老
风轻云淡
1年前
230
0
第八节·六淫病用药法
风寒暑湿燥火。为六淫之正病。亦属四时之常病。选药制方。分际最宜清析。举其要而条列之。一风病药风为百病之长。善行数变。自外而入。先郁肺气。肺主卫。故治风多宣气泄卫药。轻则薄荷、荆芥。重则羌活、防风。而杏、蔻、橘、桔。尤为宣气之通用。且风郁久变热。热能生痰。故又宜用化痰药。轻则蜜炙陈皮。重则栝蒌、川贝。
风轻云淡
1年前
400
0
第七节·六经用药法
(附三焦用药法)太阳宜汗。轻则杏、苏、橘红。重则麻、桂、薄荷。而葱头尤为发汗之通用。【秀按】木贼草去节烘过。发汗至易。浮萍发汗。类似麻黄。当选。少阳宜和。轻则生姜、绿茶。重则柴胡、黄芩。浅则木贼、青皮。深则青蒿、鳖甲。而阴阳水尤为和解之通用。阳明宜下。轻则枳实、槟榔。重则大黄、芒硝。滑则桃杏、五仁。
风轻云淡
1年前
223
0
第六节·六经治法
太阳宜汗。少阳宜和。阳明宜下。太阴宜温。少阴宜补。厥阴宜清。【秀按】此千古不易之法。但病有合并。方有离合。故治有先后缓急彼此之殊。须如星家之推命。纵同此八字。而取用神有大不同者。取用或差。全不验矣。医家亦然。病不外此六经。治不外此六法。而错综变化之间。倘取用不真。纵方能对证。往往先后倒施。缓急失机而
风轻云淡
1年前
297
0
第五节·六经舌苔
太阳表证初起。舌多无苔而润。即有亦微白而薄。甚或苔色淡白。惟素多痰湿者。苔多白滑。舌色淡红。素禀血热者。苔虽微白。舌色反红。若传入本腑。膀胱蓄溺。苔多纯白而浓。却不干糙。膀胱蓄热。苔多白兼微黄。薄而润滑。【秀按】太阳气化主水。而性本寒。寒为阴邪。白为凉象。故苔色多白。白润白薄。是其本象。若白滑者。风
风轻云淡
1年前
290
0
第四节·六经脉象
太阳脉浮。浮为在表。浮紧浮迟。皆主表寒。浮数浮洪。皆主表热。浮而细涩。浮而软散。凡证皆虚。浮而紧数。浮而洪滑。凡证皆实。【秀按】此以浮脉辨寒热虚实也。浮脉轻手一诊。形象彰彰。最多兼脉。如浮紧而涩。为寒邪在表。浮弦而缓。为风邪在表。浮紧而数。为邪欲传里。浮而长。为传并阳明。浮而弦。为传并少阳。要以脉中
风轻云淡
1年前
379
0
第三节·六经病证
太阳标证。头痛身热。恶寒怕风。项强腰痛。骨节烦疼。无汗者寒甚于风。自汗者风重于寒。太阳本证。渴欲饮水。水入则吐。小便不利。甚或短数淋沥。或反小便自利。蓄血如狂。【秀按】太阳之为病。寒水之气为病也。寒为病。故宜温散。水为病。故宜利水。总以发汗为出路。利水为去路。若非水蓄而血蓄。则又以通瘀为去路。太阳中
风轻云淡
1年前
378
0
第二节·六经病理
(添加)陈逊斋说。伤寒六经者。阴、阳、寒、热、虚、实、表、里之代名词也。太阳、阳明、少阳、皆为阳病。太阴、少阴、厥阴、皆为阴病。太阳、阳明、少阳、皆为热病。太阴、少阴、厥阴、皆为寒病。太阳、阳明、少阳、皆为实病。太阴、少阴、厥阴、皆为虚病。阴阳寒热虚实之中。又有在表在里。与在半表半里之不同。太阳为表
风轻云淡
1年前
269
0
第一节·六经形层
太阳经主皮毛。阳明经主肌肉。少阳经主腠理。太阴经主肢末。少阴经主血脉。厥阴经主筋膜。【荣斋按】“六经形层”这个名词,是根据周学海“与友条论读伤寒论法”第五、九、十一条而产生的。“六经”在伤寒论学说上,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道统术语。本节把六经假定作机体方面的六个层次,虽然说不出充分理由,但在病理上的某一分
风轻云淡
1年前
386
0
第一章·伤寒要义
伤寒。外感百病之总名也。有小证。有大证。有新感证。有伏气证。有兼证。有夹证。有坏证。有复证。传变不测。死生反掌。非杂病比。奈扁鹊难经但言伤寒有五。一曰中风。二曰伤寒。三曰湿温。四曰热病。五曰温病。仅载脉候之异同。并无证治之陈列。语焉不详。后学何所根据。惟中风自是中风。伤寒自是伤寒。湿温自是湿温。温热
风轻云淡
1年前
325
0
前序
吾绍伤寒有专科。名曰绍派。先任波而负盛名者。曰俞根初。行三。凡男妇老少就诊者。统称俞三先生。日诊百数十人。一时大名鼎鼎。妇孺咸知。其学识折衷仲景。参用朱氏南阳方氏中行陶氏节吴氏又可张氏景岳。其立方。不出辛散、透发、和解、凉泻、温补等五法。其断病。若者七日愈。若者十四日愈。若者二十一日愈。十有九验。就
风轻云淡
1年前
187
0
后序
前哲徐洄溪曰。医者之学问。全在明伤寒之理。则万病皆通。故仲景之书有二。《伤寒论》治时病之法也。《金匮要略》治杂症之法也。而《金匮》之方。则又半从《伤寒论》中来。则伤寒乃病中之第一症。而学医者之第一功夫也。俞东扶曰。伤寒为大病。治法为最繁。必熟读仲景书。再遍读后贤诸书。临症方有把握。仲景书为叔和编次。
风轻云淡
1年前
393
0
当前页数:
/1309
<<
293
294
295
296
297
298
299
300
301
302
303
>>
UID
165113
03-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