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电影
游戏
小说
动漫
人物
发文章
风轻云淡
主页
热度
244590
访问量
244510
第八节·察舌辨症歌
(归安吴坤安先生撰。越医何廉臣增订。)六淫感症有真传。临证先将舌法看。察色分经兼手足。营卫表里辨何难。【廉勘】吴氏曰。凡诊伤寒。当先察舌苔形色。分别足经手经。在表在里。卫分营分。再参脉症施治。此为辨症真传。白肺绛心黄属胃。红胆灰黑主脾经。肾脏紫赤兼圆嫩。焦紫肝阳阴又青。【廉勘】吴氏曰。凡临症。见舌无
风轻云淡
1年前
195
0
第七节·心法提要
凡以舌苔之五色。分察五脏。乃五行之死法。不足以测四时杂感之变症。惟以苔色之白黄灰黑。舌色之红绛紫青。察六经传变之症候。确凿可凭。历验不爽。医家把握。首赖乎此。凡舌上苔。有垢上浮是也。不论白黄灰黑。必先区分燥润及刮之坚松者。以定胃肠津液之虚实。此为要诀。若无苔而舌色变幻。多属心肾虚证。或肝胆风火证。甚
风轻云淡
1年前
157
0
第六节·辨舌质
辨质者。辨明其舌之木质也。其质虽满舌属胃。而内含经络甚多。与心脾肝肾实互相关系。凡病之虚实。症之吉凶。多于此中诊断之。故辨质较观形察色。尤为扼要。凡舌质坚敛而兼苍老。不论苔色白黄灰黑。病多属实。舌质浮胖而兼娇嫩。不拘苔色灰黑黄白。病多属虚。此辨舌质老嫩。断病虚实之要诀。凡舌质柔软。伸缩自由者。气液自
风轻云淡
1年前
143
0
第五节·察舌色
凡察色辨苔。但有白、黄、黑三种。此为结苔之现色。察色辨舌。亦有绛、紫、青三种。此为舌本之变色。苔色白而薄者。寒邪在表。宜发表。或气郁不舒。宜宣气。白而浓者。中脘素寒。宜温中。或湿痰不化。宜化痰。兼发纹满布者多寒湿。宜温化。如碱而腻者多浊热。宜清化。若苔白而浓。其上如刺。起焦裂纹。扪之或糙或涩者。多为
风轻云淡
1年前
327
0
第四节·观舌形
伤寒自表传里。温热自里达表。全以舌苔为验。传里浅深。及里结多寡。亦以舌苔为验。里热渐清。谷气渐进。亦以舌苔为验。试先举观舌形之要诀。凡舌膜由三焦腠理直接胃肠。舌本由经络直通心脾肾。故舌尖主上脘。亦主心。舌中主中脘。统主胃与小肠。舌根主下脘。亦主肾与大肠。四边属脾。此为观形分部之要诀。【荣斋按】舌苔两
风轻云淡
1年前
286
0
第三节·脉理新解
(添加)【荣斋按】本节原为第四节,篇名“钩玄”,其属性采自岐伯的四条,采自扁鹊的一条,采自仲景的五条,加俞氏结语一条;共十一条。文本空洞而不具体,验之事实也不符;何廉臣先生不参意见,仅于末条补入王燕昌论脉二则,加以按语说∶“此二则(指王燕昌)洵得诊脉之实情实理。”可见以上俞氏所引的十条文本,都得不到
风轻云淡
1年前
387
0
第二节·崔真人四言脉诀
脉为血府。气血之神。心机舒缩。逼令循行。资始于肾。资生于胃。阴阳相贯。本乎营卫。营行脉中。卫行脉外。脉不循行。营壅卫败。气如橐。血如波澜。血脉气息。上下循环。十二经中。皆有动脉。惟手太阴。寸口取决。脉之大会。息之出入。脉行六寸。一呼一吸。初持脉时。令仰其掌。掌后高骨。是谓关上。关前为阳。关后为阴。阳
风轻云淡
1年前
314
0
第一节·诊法
切脉时。男先诊左。女先诊右。以中指先按关部。(即手掌后高骨下、动脉应指处。)次下前后二指。前指按寸口。后指按尺部。人长则疏排三指。人短则密排三指。人瘦则肌肉薄。宜轻取。人肥则肌肉浓。宜重取。初排指于皮肤上。轻手诊之曰浮举。浮以候神。凡脉浮举有力不劲疾者。为有神。浮举无力而涣散者。为无神。继乃排指于皮
风轻云淡
1年前
152
0
第六章·伤寒脉舌
脉舌已详前论总诀之中。兹又一再叮咛。重语以申明之者。诚以切脉辨舌。为临证断病。医生行道之必要。证有疑似凭诸脉。脉有疑似凭诸舌。前论只详六经脉舌。而切胀则诊法若何。部分若何。常脉怪脉若何。辨舌则形质若何。苔色若何。真苔假苔若何。未曾一一申论。故特分切脉举要。辨舌举要两道。以作临病之指南针。然脉理精微。
风轻云淡
1年前
175
0
第八节·察新久
新病易治。久病难已。暴病无虚。久病无实。夫人而知之。然新病猝中。如中风、中寒、中暑、中湿、中恶、中毒、及痰中虚中、食厥、色厥之类。何尝易治。亦未尝无虚症。久病如顽痰蓄饮气滞血瘀。及三痼六郁之类。尽多实症似虚。果能审症详明。投剂果决。自然病势渐减。逐日见功。亦未必难已。问其病之新久者。欲察其为外感。为
风轻云淡
1年前
192
0
第七节·查旧方
问其所服何药。某药稍效。某药不效者。明其有否药误。以便核前之因。酌己之见。默为挽救。亦不必吹毛求疵。信口雌黄。有伤雅道。如果病已垂危。无可挽救。慎勿贪功奏技。而违众处方。以招铄金之谤。而最为吾绍惯习。不究其病之寒热虚实。标本阴阳。而病家专好议药以责问医者。医家专好议方以伤残同道。酿成一议药不议病之恶
风轻云淡
1年前
117
0
第六节·询二便
《内经》云。中气不足。溲便为之变。变也者。如中气不足以御寒。溲则澄澈清冷。甚则膀胱不约而遗溺。便则溏泻飧泄。甚则大小肠直倾而洞泄。中气不足以制热。溲则水液混浊。甚则膀胱不利为癃。便则胶闭燥结。甚则大小肠胶结为痢。【廉勘】观察二便。西医于诊断上最为注重。谓二便中往往含有霉菌微虫。必以化学药品。投入二便
风轻云淡
1年前
193
0
第五节·问口渴否
《难经》云。问而知之之谓工。工于问者。即其现症以求其病源。定其病名。察其病所。明其病情。度其病势。防其病变。兹必先问其口渴与否。以胃为十二经之海。凡伤寒传变。必归阳明。伤寒证治。全藉阳明。欲知里症之寒热。全在渴。不渴。辨之。此勘伤寒之精要也。于诊法上为第五要诀。凡症属虚寒者。口多不渴。症属实热者。口
风轻云淡
1年前
176
0
第四节·按胸腹
内经云。胸腹者。脏腑之廓也。考其部位层次。胸上属肺。胸膺之间属心。其下有一横膈。绕肋骨一周。膈下属胃。大腹与脐属脾。脐四围又属小肠。脐下两腰属肾。两肾之旁及脐下。又属大肠。膀胱亦当脐下。故脐下又属膀胱。血室乃肝所司。血室大于膀胱。故小腹两旁。谓之少腹。乃血室之边际。属肝。少腹上连季胁。亦属肝。季胁上
风轻云淡
1年前
530
0
第三节·看舌苔法
《内经》云。心在窍为舌。舌者。声音之机也。又云。足太阴脾之脉。络胃。上挟咽。连舌本。散舌下。足少阴肾之脉。循喉咙。挟舌本。由是推之。舌为心肾脾胃之外候。心主血。故舌色本红。成无己所谓舌者心之苗。本红而泽。伤寒三四日。舌上有膜。白滑如苔。甚者或燥或涩。或黄或黑。是数者。热气之浅深也。脾主湿而胃主燥。肾
风轻云淡
1年前
559
0
第二节·看口齿法
凡口与鼻气粗。疾出疾入者。为外感邪气有余。口与鼻气微。徐出徐入者。为内伤正气不足。此辨内外虚实之大法也。若口臭口燥者胃热。口有血腥味者亦胃热。口淡乏味者。胃伤津液。口腻无味者。胃有湿滞。口干不喜饮者。脾湿内留。口咸吐白沫者。肾水上泛。口甜者脾瘅。口苦者胆热。口辛者肺热入胃。口酸者肝热犯胃。口干舌燥者
风轻云淡
1年前
252
0
第一节·观两目法
内经云。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。目系则上入于脑。脑为髓海。髓之精为瞳子。凡病至危。必察两目。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。故观目为诊法之首要。凡开目欲见人者阳症。闭目不欲见人者阴症。目瞑者鼻将衄。目暗者肾将枯。目白发赤者血热。目白发黄者湿热。目眵多结者肝火上盛。目睛不和者热蒸脑系。目光炯炯者燥病。燥甚则目
风轻云淡
1年前
256
0
第五章·伤寒诊法
凡诊伤寒时病。须先观病患两目。次看口舌。以后用两手按其胸脘至小腹。有无痛处。再问其口渴与不渴。大小便通与不通。服过何药。或久或新。察其病之端的。然后切脉辨症。以症证脉。必要问得其由。切得其象。以问证切。以切证问。查明其病源。审定其现象。预料其变症。心中了了。毫无疑似。始可断其吉凶生死。庶得用药无差。
风轻云淡
1年前
148
0
第十节·血真实而气假虚证
即阳盛格阴症。内经所谓大实有羸状是也。【荣斋按】本节所谓“大实有羸状”,其病理机转,原文不加帮助,特根据现代学说补充如下∶凡大实大热之症,则体内各组织各官能必异常兴奋亢进,亢进之极,则物质与势力的消耗必多;于是,它结果势必陷于疲劳及衰弱。譬如散温机能亢盛,汗腺分泌太多,它结果必至汗腺疲劳,失掉收缩作
风轻云淡
1年前
155
0
第九节·气真虚而血假实证
即阴盛格阳症。《内经》所谓大虚有盛候是也。
风轻云淡
1年前
84
0
当前页数:
/1309
<<
291
292
293
294
295
296
297
298
299
300
301
>>
UID
165113
03-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