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电影
游戏
小说
动漫
人物
发文章
风轻云淡
主页
热度
251030
访问量
250950
十二经脉起止歌
经始太阴,而厥阴最后,穴先中府,而终则期门。原夫肺脉,胸中始生,出腋下而行于少商,络食指而接乎阳明。大肠起自商阳,终迎香于鼻外。胃历承泣而降,寻厉兑于足经。脾自足之隐白,趋大包于腋下。心由极泉而出,注小指之少冲。小肠兮起端于少泽,维肩后上络乎听宫。膀胱穴自睛明,出至阴于足外。肾以涌泉发脉,通俞府于前
风轻云淡
1年前
119
0
经络次序
十二经络始于手太阴,其支者,从腕后出次指端而交于手阳明。手阳明之支者,从缺盆上挟口鼻而交于足阳明。足阳明之支者,从跗上出大指端而交于足太阴。足太阴之支者,从胃别上膈,注心中而交于手少阴。手少阴无支者,直至本经少冲穴而交于手太阳。手太阳之支者,别颊,上至目内而交于足太阳。足太阳之支者,从膊内左右别下合
风轻云淡
1年前
135
0
四、经脉孔穴起止图说
仰人经脉孔穴起止图(图缺)伏人经脉孔穴起止图(图缺)
风轻云淡
1年前
151
0
(二)骨度
(下文皆《骨度》篇古数,然骨之大者则大,过小者则不及,此亦言其则耳)头部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。发所覆者,颅至项一尺二寸。(颅额颅覆者,言前发际至后项发际也。)发以下至颐长─尺。(颔中为颐,颔,腮也。)两颧相去七寸。角以下至柱骨,长一尺。(耳上侧旁曰角。肩膺上际颈根曰柱骨。)耳前当耳门者,广一尺三寸。耳
风轻云淡
1年前
174
0
(一)周身骨部名目
巅,(顶巅也。)脑,(头中髓也。)囟,(音信,脑盖骨也。婴儿脑骨未合,软而跳动之处,谓之囟门是也。)额颅,(颅前为发际,发际前为额颅。)颜,(额上曰颜。《说文》曰眉目之间也。),(音遏,鼻梁,亦名下极,即山根也。),(音拙,目下为。)颞,(颞,柔涉切。间儒。耳前动处,盖即俗所云两太阳也,一曰鬓骨。)
风轻云淡
1年前
139
0
三、骨度尺寸图说
仰人骨度部位图(图缺)伏人骨度部位图(图缺)
风轻云淡
1年前
121
0
(十三)《难经》录要
六十二难曰∶藏井荥有五,府独有六者,何谓也?然∶府者,阳也。三焦行于诸阳,故置一俞,名曰原。所以府有六者,亦与三焦共一气也。共一气,谓亦行于诸阳,非谓其气皆出于三焦也。六十三难曰∶《十变》言,五脏六腑荥合,皆以井为始者,何也?然∶井者,东方春也,万物之始生。诸行喘息,飞蠕动,当生之物,莫不以春生。故
风轻云淡
1年前
173
0
(十二)《素问·针解》篇
此篇与《灵枢·小针解》大同小异,后半所释,非《九针十二原》篇之文。疑另有九针一篇,或在外经,今佚不传。篇末百二十四字,王冰已称义理残缺,莫可寻究,因上古之书,故且载之,以示一字千金之义。黄帝问曰∶愿闻九针之解,虚实之道。岐伯对曰∶刺虚则实之者,针下热也,气实乃热也。满而泄之者,针下寒也,气虚乃寒也。
风轻云淡
1年前
125
0
(十一)《素问·刺志论》篇
此篇以气血随谷脉为虚实,叮咛反复,以免误针。可见针灸家于虚实寒热补泻之道,亟应讲求,不得笼统施治。黄帝问曰∶愿闻虚实之要。岐伯对曰∶气实形实,气虚形虚,此其常也,反此者病。谷盛气盛,谷虚气虚,此其常也,反此者病。脉实血实,脉虚血虚,此其常也,反此者病。帝曰∶如何而反?岐伯曰∶气虚身热,此谓反也。谷入
风轻云淡
1年前
123
0
(十)《素问·刺禁论》篇
此篇论禁刺之要害,凡针家皆宜三复之。黄帝问曰∶愿闻禁数。岐伯曰∶脏有要害,不可不察,肝生于左,肺藏于右,心部于表,肾治于里,脾为之使,胃为之市。鬲肓之上,中有父母,七节之傍,中有小心,从之有福,逆之有咎。刺中心,一日死,其动为噫。刺中肝,五日死,其动为语。刺中肾,六日死,其动为嚏。刺中肺,三日死,其
风轻云淡
1年前
143
0
(九)《素问·刺齐论》篇
义已见前。黄帝问曰∶愿闻刺浅深之分。岐伯对曰∶刺骨者无伤筋,刺筋者无伤肉,刺肉者无伤脉,刺脉者无伤皮,刺皮者无伤肉,刺肉者无伤筋,刺筋者无伤骨。帝曰∶余未知其所谓,愿闻其解。岐伯曰∶刺骨无伤筋者,针至筋而去,不及骨也。刺筋无伤肉者,至肉而去,不及筋也。刺肉无伤脉者,至脉而去,不及肉也。刺脉无伤皮者,
风轻云淡
1年前
120
0
(八)《素问·刺要论》篇
此篇与下编《刺齐论》,全元起本原为一篇,王冰分而为二。统论刺法之浅深,戒以过深致害,针家不可不知。黄帝问曰∶愿闻刺要。岐伯对曰∶病有浮沉,刺有浅深,各至其理,无过其道。过之则内伤,不及则生外壅,壅则邪从之。浅深不得,反为大贼,内动五脏,后生大病。故曰∶病有在毫毛腠理者,有在皮肤者,有在肌肉者,有在脉
风轻云淡
1年前
130
0
(七)《素问·离合真邪论》篇
此篇论审症候气,引针补泻之法,至详且尽,为后世针家所宗祖,亟录之以示模范。黄帝问曰∶余闻九针九篇,夫子乃因而九之,九九八十一篇,余尽通其意矣。经言气之盛衰,左右倾移,以上调下,以左调右,有余不足,补泻于荥输,余知之矣。此皆荣卫之倾移,虚实之所生,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。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,其病患何如?取
风轻云淡
1年前
157
0
(六)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篇
此篇论营卫之所由生,及三焦生化之原理。凡针法皆借营卫以为用,如不明营卫循行与三焦相关之理,则区区毫芒之针,如何发生效力。且所谓刺营无伤卫,刺卫无伤营者,果如所指,又果何以措手耶。黄帝问于岐伯曰∶人焉受气?阴阳焉会?何气为营?何气为卫?营安从生?卫于焉会?老壮不同气,阴阳异位,愿闻其会。岐伯答曰∶人受
风轻云淡
1年前
155
0
(五)《灵枢·营气》篇
此篇论营血之专行于经隧,循环无端,而成十二经脉,须与第一篇参看,其理益明。黄帝曰∶营气之道,内谷为宝。谷入于胃,乃传之肺,流溢于中,布散于外,精专者行于经隧,常营无已,终而复始,是谓天地之纪。故气从太阴出,注手阳明,上行注足阳明,下行至跗上,注大指间,与太阴合,上行抵髀。从脾注心中,循手少阴出腋下臂
风轻云淡
1年前
127
0
(四)《灵枢·小针解》
此篇乃前篇之注解,与《素问·针解篇》大同小异,皆古圣针法之真传。恐后世以讹传讹,故特着此二篇,以防后世之贻误。凡习针法者,万不可不读。所谓易陈者,易言也,难入者,难着于人也。粗守形者,守刺法也。上守神者,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,可补泻也。神客者,正邪共会也。神者,正气也。客者,邪气也。在门者,邪循正气之
风轻云淡
1年前
153
0
(三)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篇
此篇为《内经》言针法之祖。虽所用之针,古今沿革不同,而所云针法之精微奥妙,万世不能出其范围。针灸家不读此篇,是数典而忘其祖,不知其如何措手矣。黄帝问于岐伯曰∶余子万民,养百姓,而收其租税。余哀其不给,而属有疾病。余欲勿使被毒药,无用砭石,欲以微针通其经脉,调其血气,营其逆顺出入之会。令可传于后世,必
风轻云淡
1年前
200
0
(二)《灵枢·本输》篇
此篇为针灸家根据经认穴,扼要治病之祖,其十二经五脏六腑之井荥俞经合各穴之发明。非开天明道之圣人不能通晓,非后世言解剖者,所能几其万一。凡人周身之穴道,及用针灸治病之方法,俱由此篇逐渐发明,尤为针灸家不可不读。黄帝问于岐伯曰∶凡刺之道,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,络脉之所别处,五输之所留,六腑之所与合,四时
风轻云淡
1年前
214
0
(一)《灵枢·经脉》篇
此篇为医学之大本原,无论方脉针灸两家,皆不可不熟读深思,心知其意。凡人身脏腑经络,如何贯通,如何联系,十二经之界限起止,以及分经辨症之所以然,皆历历分明,丝毫不紊。非上古之神圣,何由推测而知。针灸家如不读此篇,非但不知辨症,且亦无从下手,真乃针灸家之金科玉律,万不可不读之大文也。雷公问于黄帝曰∶禁服
风轻云淡
1年前
237
0
二、医经录要
《汉书艺文志》医经者录凡七家,二百一十六卷。计《黄帝内经》十八卷、《外经》三十七卷、《扁鹊内经》九卷、《外经》十二卷、《白氏内经》三十八卷、《外经》三十六卷、《旁篇》二十五卷。今传于世者,只《灵枢》九卷、《素问》九卷,合为《黄帝内经》十八卷,扁鹊《难经》二卷。其余各家,久已湮没失传。尝谓医经传自上古
风轻云淡
1年前
185
0
当前页数:
/1309
<<
371
372
373
374
375
376
377
378
379
380
381
>>
UID
165113
03-03